成語(Idiom):阿黨比周 (ā dǎng bǐ zhōu)
發音(Pronunciation):ā dǎng bǐ zh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互相勾結、串通,共同欺騙或對抗第三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阿黨比周的“阿黨”指勾結的人,指的是互相勾結、串通的意思;“比周”指對抗第三方,指的是共同欺騙或對抗第三方的意思。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互相勾結、共同欺騙或對抗第三方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商業、社交等領域中人們互相勾結、共同欺騙或對抗第三方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阿黨比周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周幽王時期,西周的權臣周臣與商朝的宰相阿黨勾結,共同對抗來襲的西戎。他們欺騙幽王,使得西戎入侵的消息被隱瞞,最終導致了周朝的滅亡。因此,阿黨比周成為了形容人們互相勾結、共同欺騙或對抗第三方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阿黨”、“比周”和動詞“比”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阿黨比周,聯合起來對付我。
2. 這些政客們阿黨比周,只顧自己的利益,完全不考慮民眾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阿黨”像是勾結的人,而“比周”則像是對抗第三方,通過聯想記憶,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際關系、政治斗爭等相關的成語,如“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兩個同學阿黨比周,他們聯合起來欺負其他同學。
2. 初中生:政治課上學到了阿黨比周這個成語,老師講了很多例子。
3. 高中生:歷史課上學到了阿黨比周的故事,覺得很有意思。
4. 大學生:研究政治學的時候,學習了阿黨比周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