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藪
成語(Idiom):冤藪
發音(Pronunciation):yuān s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冤屈的事情像草叢一樣叢生,比喻冤屈的事情很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冤藪源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冤藪茂盛,眾口難辨”。其中,“冤藪”指冤屈和矛盾問題像藪一樣密集叢生,難以分辨,而“眾口難辨”則表示眾人的口舌之爭,讓事情更加復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冤藪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上的冤屈和矛盾問題很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遭受了很多冤屈。例如,當有人遇到很多冤屈的時候,可以說他陷入了冤藪之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冤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小說《三國演義》。在小說中,曹操的部下郭嘉因為被人陷害而被曹操懷疑,最后郭嘉通過智慧化解了這個冤屈和矛盾問題,使得曹操對他的懷疑消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冤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冤”是名詞,表示冤屈;“藪”是名詞,表示草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在冤藪中掙扎,無法解脫。
2. 這個社會上的冤屈和矛盾問題像冤藪一樣叢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冤藪這個成語與草叢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被冤屈纏繞在茂盛的草叢中,無法自拔。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冤屈和矛盾問題相關的成語,例如“冤案”、“冤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小明被老師冤枉了,他是無辜的。
2. 初中生:這個社會上的冤屈和矛盾問題像冤藪一樣叢生。
3. 高中生:在歷史上,有很多冤案,讓人覺得冤藪茂盛。
4. 大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很多人都會遇到冤屈,陷入冤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