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訾
成語(Idiom):排訾 (pái zī)
發(fā)音(Pronunciation):pái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責(zé)、斥責(zé)、譴責(z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排譏和排詬都是指責(zé)、斥責(zé)、譴責(zé)的意思。排譏強調(diào)對人或事物的非難和諷刺,排詬則強調(diào)對人的非難和譴責(z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文言文、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用來形容對人或事物的嚴厲批評和譴責(z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排訾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三年》中,原文是:“予不愛僖公之心,亦不忍見其行也。不愛其心,故不愛其行。故二三子之諫也,亦無所不諫,予不可以不聽。猶或有所疑,則請于諸侯而聽焉。今子之諫也,亦無所不諫。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不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不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既聽,又用其言。其諫也,不可以不聽。不聽,則是故有所疑。請于諸侯而聽焉。”故事中的“排訾”形容了人們對宣公行為的嚴厲譴責(zé)和不聽勸告的態(tài)度。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排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排表示“批評、斥責(zé)”,訾表示“責(zé)備、譴責(z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無禮行為遭到了眾人的排訾。
2. 這位領(lǐng)導(dǎo)因為不作為受到了群眾的排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排訾”與“批評、斥責(zé)”這個意思聯(lián)系起來,形象化地想象一個人被眾人排隊批評和譴責(zé),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xué)習(xí)其他與批評、譴責(zé)相關(guān)的成語,如“責(zé)無旁貸”、“指責(z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6-12歲):老師嚴厲地排訾了小明的不文明行為。
2. 初中生(13-15歲):同學(xué)們紛紛排訾那個作弊的同學(xué)。
3. 高中生(16-18歲):老師對學(xué)生們的不認真學(xué)習(xí)進行了排訾。
4. 大學(xué)生及以上:社會輿論對政府的不作為進行了激烈的排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