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觀
基本解釋
逐一地看。 漢 馮衍 《顯志賦》:“歷觀九州山川之體,追覽上古得失之風。” 晉 陸機 《豪士賦序》:“歷觀古今,徼一時之功而居 伊 周 之位者有矣。”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歷觀 秦 漢 以及 五代 ,諫諍而死蓋數百人。” 清 方東樹 《昭昧詹言·通論七律》:“歷觀小才,多是辭不能達意。”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歷觀國內無一佳象,而仆則思想頗變遷,毫不悲觀。”
漢 代樓觀名。《漢書·揚雄傳》:“登 歷觀 而遙望兮,聊浮游以經營。” 顏師古 注:“ 舜 耕 歷山 ,故云然。”
成語(Idiom):歷觀
發音(Pronunciation):lì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歷經觀察、觀察歷史變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歷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歷”表示經歷、經過,第二個字“觀”表示觀察、觀察。歷觀的基本含義是經過觀察,觀察歷史變遷。這個成語強調了通過觀察歷史變遷來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歷觀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歷史變遷的觀察和認識。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對歷史事件、社會現象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見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歷觀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魯國有一位名叫子思的學者,他希望通過觀察歷史的變遷來獲得對社會現象的深刻認識。于是他花費了很長時間去研究歷史文獻和觀察社會現象,最終成為了一位有著深厚學問的學者。后來,人們就用歷觀來形容通過觀察歷史變遷來獲得深刻認識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歷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過歷觀,對這個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 只有通過歷觀,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變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歷觀”拆分為“歷”和“觀”兩個字來記憶。歷可以聯想到歷史,觀可以聯想到觀察。通過觀察歷史變遷來獲得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歷史書籍、參觀歷史博物館等方式來進一步了解歷史變遷。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歷史相關的成語,如“見微知著”、“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通過歷觀古人的故事,知道了古代人生活的樣子。
2. 初中生(14歲):歷觀中國的歷史,我深刻認識到了國家的發展是需要經歷各種變革的。
3. 高中生(17歲):歷觀歷史中的各種事件,我明白了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歷各種困難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