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斬眼
基本解釋
不眨眼。《金瓶梅詞話》第八七回:“那漢子殺人不斬眼,豈肯干休。”
成語(Idiom):不斬眼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ǎn y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留情面,毫不留情地對待或處理問題或人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斬眼是指對待問題或人情時毫不留情,不給予任何寬容或同情。它形象地比喻像斬掉眼睛一樣,沒有任何留戀和猶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斬眼常用于形容對待問題或人情時的果斷、堅決和無情。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解決問題時不留任何余地,或者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要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斬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武帝紀》中的故事中。當時,晉武帝司馬炎命令將軍郭太后的眼睛割下,以示對她的懲罰。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不斬眼”的典故,用來形容對待問題或人情時的無情和果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斬眼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斬”表示砍、割,“眼”表示眼睛。整個成語形象地比喻對待問題或人情時毫不留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不能不斬眼,必須采取果斷措施。
2. 他對待工作非常不斬眼,只要看到問題就會立即解決。
3. 這個領導對待下屬的錯誤非常不斬眼,從不手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斬眼與砍掉眼睛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的視覺印象。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毫不猶豫地砍掉眼睛,表示他對待問題非常果斷和無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晉武帝司馬炎和郭太后的故事,以及該成語在古代的使用情況。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果斷和無情相關的成語,如“一刀兩斷”、“鐵面無私”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對數學題不斬眼,每次都能迅速解答。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對待作業批改非常不斬眼,不管是否努力都一視同仁。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考試壓力,我必須不斬眼地努力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19-22歲):在社團活動中,我們需要不斬眼地對待問題,積極解決困難。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在工作中,我必須不斬眼地處理各種問題,以確保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