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認
基本解釋
◎ 記認 jìrèn
[mark] 〈方〉∶記號,便于記住和識別的標志
借來各家的桌椅板凳要做個記認,免得將來還錯了
◎ 記認 jìrèn
[discriminate] 辨認
此人下巴上有個痣,最好記認
詳細解釋
(1).記憶認識。 宋 陳顯微 《文始真經言外經旨》卷中:“夫識本無方,雖記認千年,而俄頃可去。”《剪燈新話·金鳳釵記》:“生言其父姓名、爵里及己乳名,方始記認。” 蕭紅 《橋·訪問》:“我記認出了這個門廳,然而窗子里并沒有燈光。”
(2).標志;記號。《朱子語類》卷二三:“北辰無星,緣是人要取此為極,不可無箇記認,故就其傍取一小星,謂之極星。”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小末云]你那小的有甚么記認處?[副旦唱]俺孩兒福相貌,雙耳過肩垂。”《儒林外史》第三回:“因取過筆來,在卷子尾上記了一點,做個記認。” 茅盾 《子夜》十五:“這是一位不到三十歲的青年,比 蔡真 還要高一點,一張清白的瘦臉,毫無特別記認。”
成語(Idiom):記認(jì rèn)
發音(Pronunciation):jì r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記住并辨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記認是指記住并辨認事物的特征、性質或特點。它強調了記憶和辨別的能力,要求人們能夠在大量的信息中準確地辨認出所需要的內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記認常用于強調對事物的記憶和辨別能力,適用于各種學習、工作和生活場景。例如,在學習外語時,我們需要記認各種詞匯和語法規則;在工作中,我們需要記認各種客戶的需求和要求;在生活中,我們需要記認路線和地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記認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齊策一》中的一個故事。據說,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宰相名叫晏嬰,他非常重視記憶和辨別能力。有一次,晏嬰在宴會上看到一位賓客,他立刻就能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和相貌,而其他人卻記不住。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就用“記認”來形容晏嬰的記憶和辨別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記認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記”和“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記認能力非常強,一次就能記住很多生詞。
2. 這個孩子的記認能力很差,經常忘記自己的東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這個成語,可以將“記”和“認”兩個字分開記憶。可以用“記”來表示記住,用“認”來表示辨別。同時,可以通過與其他成語或詞語進行聯想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記認這個成語后,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記憶和辨別能力相關的成語,如“記憶猶新”、“辨認不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考試前要記認好多單詞。
2. 初中生:老師教我們如何記認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3. 高中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必須具備優秀的記認能力。
4. 大學生:我通過記認各種實驗步驟,成功完成了我的科研項目。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