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笏
基本解釋
(1).笏為古代朝會時所執的手板,長方形。后因以一笏表示物之狹長者。 元 迺賢 《深竹堂》詩:“一笏清涼地,森森萬玉齊。”
(2).古稱銀五十兩為一笏,相當于一錠。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幽怪傳疑》:“出銀一笏,曰:‘以此相酬。’言訖而去。”《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二人復訪 大慈庵 ,賜尼師金一笏。”
成語(Idiom):一笏
發音(Pronunciation):yī 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在朝廷上坐在一起,以笏板敲擊地面,表示同意或贊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笏是古代官員在朝廷上表示同意或贊成的一種禮儀動作。官員們在朝廷上坐在一起開會時,主持會議的人會敲擊一種叫做笏板的木制器具,其他官員則根據笏板的敲擊聲來表示自己的立場。一笏的含義是指所有官員一起敲擊笏板,表示大家都同意或贊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笏多用于形容眾人一致同意或贊成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會議、討論或決策過程中,大家都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一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朝廷上的官員們經常開會討論國家大事,而笏板則是表示同意或贊成的一種方式。當主持會議的官員敲擊笏板時,其他官員會跟著敲擊,以示同意或贊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笏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詞組成。其中,“一”表示眾多人一起,表示眾多官員一起敲擊笏板;“笏”指的是古代官員在朝廷上用來敲擊地面的木制器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大家對這個提案一笏。
2. 在討論中,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一笏。
3. 這個決策經過了充分的討論,最終得到了全體成員的一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笏”與“一起敲擊笏板”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官場上,眾多官員一起敲擊笏板,表示他們的共同意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官制和禮儀,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同學在班會上一笏,決定一起參加義工活動。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舉行了一次辯論賽,大家對其中一方的觀點一笏。
3. 高中生(16-18歲):學生會開會討論校園活動,最終得到了全體成員的一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