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牌
基本解釋
(1).木制的盾。古代防護兵器。《宋史·外國傳四·交趾》:“兵器止有弓弩、木牌、梭槍、竹槍,弱不可用。”
(2).木制的牌子。用于告示或作標志。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監禁》:“將木牌懸于本監門之首,以便諸囚覽記。” 劉白羽 《新社會的光芒》:“無數的木牌插在土壤里,上面寫著分得這塊土地的人名。”
(3).即木排。《清會典事例·工部·木倉》:“ 同治 十二年奏準, 四川省 採辦 天壇 望鐙桿木植,紥成木牌,用輪船拕帶,自 上海 運 津 解 京 。”參見“ 木排 ”。
成語(Idiom):木牌(mù pái)
發音(Pronunciation):mù p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智慧和見識有限,不能理解事物的本質,只能憑借表面現象來判斷和處理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木牌”比喻人的思維能力和見識有限,只能從表面現象出發,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這種思維方式往往會導致判斷錯誤,做出不明智的決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那些只看表面,不能深入思考和理解問題的人。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缺乏經驗和見識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木牌”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李師中》故事中。故事講述了李師中在官場上因為只看表面,沒有深入了解事實真相而受到冤枉的情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謂語+賓語,其中“木牌”作為賓語表示受限制的智慧和見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就像是個木牌,完全沒有深入思考。
2. 那個人只看到了現象,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真是個木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木牌”想象成一個木制的牌子,表面光滑,但沒有內容。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幫助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例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等,來擴展對于思維局限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會看到外面的表面,真是個木牌。
2. 初中生:她的思維太局限了,就像個木牌一樣。
3. 高中生:這個人的見識有限,完全是個木牌。
4. 大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不能只看表面,否則就會變成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