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陁
成語(Idiom):崩陁(bēng tuó)
發音(Pronunciation):bēng t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者社會的崩潰、滅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崩陁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崩意為倒塌、崩潰,陁意為滅亡、毀壞。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崩潰、滅亡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崩陁一詞通常用于形容一個國家、社會或者組織的衰敗、瓦解、崩潰等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衰退和滅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崩陁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文是“秦崩陁而楚、漢、趙、魏、齊、燕皆分裂”。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秦朝的滅亡,描述了秦朝崩潰后,楚、漢、趙、魏、齊、燕等國相繼分裂的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崩陁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崩”作為動詞,表示倒塌、崩潰;“陁”作為賓語,表示滅亡、毀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經濟崩陁了,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 他的事業崩陁后,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崩陁這個成語與“崩潰”和“滅亡”這兩個詞聯系起來,形象地表示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的崩潰、滅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崩陁相關的成語,如“崩盤”、“滅亡”等,以擴展對這個話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這個城堡崩陁了,變成了一堆廢墟。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國家的政權崩陁后,發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動蕩。
3. 高中生(16-18歲):經過多年的衰退,這個行業已經步入崩陁的邊緣。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歷史上,有許多帝國因為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崩陁。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崩陁”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