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俊
成語(Idiom):儒俊(rú jùn)
發音(Pronunciation):rú j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出眾,有學問有才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儒俊一詞由“儒”和“俊”兩個字組成。儒,指的是儒家學派,代表著儒家的學問和思想;俊,指的是才華出眾,有才能。儒俊表示一個人既有學問又有才華,是一種褒義詞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儒俊常用于形容人才出眾的情況,可以用來夸獎學問和才華兼備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儒俊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中,其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樊於期的故事。樊於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才華出眾。他曾經在秦國做官,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因此,儒俊一詞由此而來,用來形容具有儒家學問和才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儒俊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儒”和“俊”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儒俊的學者,既有學問又有才華。
2. 她是一個儒俊的藝術家,既擅長繪畫又擅長音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儒俊與儒家學問和才華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學者同時具有儒家學問和才華的形象,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儒家學派的思想和儒家經典著作,如《論語》、《大學》等,來深入理解儒俊這個成語的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儒俊的學生,既擅長學習又擅長運動。
2. 初中生:她是一個儒俊的少年作家,既有文學才華又有創作能力。
3. 高中生:他是一個儒俊的學者,既精通歷史學又精通數學。
4. 大學生:她是一個儒俊的藝術家,既擅長繪畫又擅長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