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厘
基本解釋
亦作“ 分厘 ”。1.劃分整理。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慶歷 四年, 賈魏公 建議修《唐書》,始令在館學士人供《唐書》外故事二件。積纍既多,乃請 曾魯公 掌侍郎 唐卿 分釐,附於本傳。” 宋 蘇轍 《論吏額不便二事札子》:“臣既詳定,即依先降指揮,取逐司已行兩月生事分定七等,因其分釐,以立人數?!?宋 葉適 《長溪修學記》:“縣初設學不置糧,士雖居,不能食也。先令 黃君 龜朋 ,自出新意,分釐收拾良苦,然后始得食?!?br>(2).一分一厘。形容數量很少。 清 黃六鴻 《?;萑珪ゅX穀·解給》:“分釐皆關國帑。”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雄黃酒》:“其性最烈,用以愈疾,多外治。若內服,只可分釐之少?!?br>亦作“ 分厘 ”。分量,重量?!段饔窝a》第九回:“約來的數不確。你自家等等分厘看!”
見“ 分釐 ”。
成語(Idiom):分厘(fēn lìn)
發音(Pronunciation):fēn l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細小、微不足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分厘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非常小,相當于千分之一。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非常細小、微不足道,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微不足道、無關緊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分厘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事物非常微小,如分厘之功、分厘之善等。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微不足道,如分厘之詞、分厘之力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分厘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貨幣制度。在古代,分厘是一種貨幣單位,相當于千分之一。由于分厘是非常小的單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它來形容事物非常微小、微不足道。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分厘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貢獻只是分厘之功,對整個團隊來說并不重要。
2. 這個問題只是分厘之詞,不值得我們過多的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分厘”拆解為“分”和“厘”兩個字,分表示分離、分散,厘表示細小、微不足道。通過將這兩個字的意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分厘這個成語,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可以進行延伸學習,如“寸步不讓”、“毫不猶豫”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事物非常細小、微不足道。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錯誤只是分厘之過,老師不應該太嚴厲懲罰他。
2. 初中生:這個問題只是分厘之爭,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重要的事情。
3. 高中生:他的觀點只是分厘之見,不足以改變整個局勢。
4. 大學生:這個項目的細節問題只是分厘之差,我們應該更注重整體的發展。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分厘”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