馂余
成語(Idiom):馂余(yǔ yú)
發音(Pronunciation):yǔ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余下部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馂,古代指鳥類的尾巴,余,剩余。成語中的“馂余”形象地比喻事物的剩余部分。它強調了事物的整體性,即使剩下的部分很小,也不能被忽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事物的剩余部分,或者強調事物整體的重要性。可以用來形容物品、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剩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馂余”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事中,齊國有一位名叫鄒衍的賢人,他以清廉正直著稱。有一次,齊國發生了大水災,人民紛紛逃難,只有鄒衍留在城內,為人民提供幫助。當時,他用自己的家產購買了大量的糧食,供給災民。災后,鄒衍的家產幾乎所剩無幾,但他并不后悔,因為他認為只要有一個人得救,他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后來,人們用“馂余”來形容鄒衍的行為,表示事物的剩余部分也是重要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雖然這份工作只剩下了馂余的工資,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
2. 時間不多了,我們要珍惜馂余的時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馂余”與“鳥尾巴”聯想,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剩余部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更多有關成語的故事和用法來擴展對“馂余”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吃完了飯,只剩下了馂余的水果。
2. 初中生:考試結束后,我還有一點馂余的時間去放松。
3. 高中生:雖然這個項目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總結馂余的經驗教訓。
4. 大學生:畢業前,我要把馂余的時間用來準備找工作。
5. 成人:工作結束后,我只剩下了馂余的精力去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