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仗
基本解釋
清 代輿衛使用之杖。《清史稿·禮志五》:“ 雍正 二年,西廡增祀 文襄公 圖海 ,定功臣配饗儀,前期告太廟。屆日陳綵亭,列引仗,奉主至廟西階。”《清會典圖·引仗》:“引仗:削竹,長四尺三寸八分,闊一寸七分,厚二分,髤朱,首加圓木,長九寸二分,闊如之,厚五分,髤黃,繪金云龍,通高五尺三寸。”
成語(Idiom):引仗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引用別人的名義或勢力來壓制、支持自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仗是由“引”和“仗”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引指引用,仗指勢力或武力。引仗的意思是借助別人的名義、勢力或武力來壓制或支持自己。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利用他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仗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利用他人的勢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會利用他人的權力來壓制別人,或者借助他人的勢力來保護自己。這種行為常常被視為不道德的,因為它違背了公平和正義的原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引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了項羽利用劉邦的名義引仗壓制趙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項羽借助劉邦的名義,壓制了趙國的勢力,最終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仗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引”是動詞,“仗”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用自己的家族背景引仗壓制了其他競爭對手。
2. 這個政治家常常借助別人的名義來引仗打壓異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引仗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大的仗上,引著別人的力量來壓制自己的對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借刀殺人”、“借題發揮”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引仗。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利用他爸爸的名義引仗讓別人聽他的話。
2. 初中生:這個學生為了保護自己,引仗了老師的力量來壓制欺負他的同學。
3. 高中生:政客們常常會引仗來打壓政敵,以保護自己的權力。
4. 大學生:他通過引仗來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