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槊
基本解釋
猶矛矟。指簡單兵器。 宋 歐陽修 《雪》詩:“ 潁 雖陋邦文士眾,巨筆人人把矛槊。”
成語(Idiom):矛槊(máo shuò)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sh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爭或斗爭中的武器,也比喻爭斗、爭論、競爭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矛是一種古代兵器,槊是一種長矛。矛槊成語用于形容戰爭或斗爭中的武器,亦比喻爭斗、爭論、競爭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之間的競爭、爭斗、爭論等情景。比如:商業競爭中的激烈對抗、政治斗爭中的爭奪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矛槊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書籍,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成語“矛槊”在其中用來描述戰爭中的武器,后來被引申為比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矛槊是一個雙音節詞,由矛和槊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商業競爭真是矛槊交錯,競爭激烈。
2. 政治斗爭中,各方勢力爭相拿出矛槊,爭奪權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矛槊的形狀形象地記憶下來,矛是一種長矛,槊是一種長柄的兵器,可以把它們想象成兩個交叉的武器,形成一個激烈的戰斗場面,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矛盾重重”、“矛頭”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競賽就像矛槊一樣激烈。
初中生:政治斗爭中各方勢力都拿出了矛槊,爭奪權力。
高中生:商業競爭中,各個企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矛槊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