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基本解釋
◎ 五四運動 Wǔ-Sì Yùndòng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游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承認日本接管德國侵占我國山東的各種特權的無理決定,運動很快擴大到全國
英文翻譯
1.the May 4th Movement (1919, an anti-imperialist, anti-feud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influenced by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led by intellectuals having the rudiments of Communist ideology)
詳細解釋
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會議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獲得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竟準備簽字承認。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等口號,示威隊伍還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曹家的駐日公使章宗祥。軍閥政府逮捕學生三十余人。學生立即罷課。6月3日后,上海工人發動罷工聲援,全國響應,掀起“六三運動”,形成了以學生斗爭為先導,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駐日公使)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次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Wǔ Sì Yùn Dòng)
發音(Pronunciation):wǔ sì yùn d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在中國爆發的一次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社會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反帝愛國潮流的高漲。運動的主要訴求是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國家獨立和民主。這次運動的爆發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響應,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四運動這個詞語常用于歷史教學、社會科學研究或者與中國現代史相關的討論和文章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四運動得名于其發生的日期,即1919年5月4日。這一天,北京的學生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表達了他們對于中國政府對待巴黎和約的態度的不滿。這次集會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示威游行和抗議活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四運動是一個名詞短語,由“五四”(指的是日期5月4日)和“運動”(指的是社會運動)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愛國運動。
2. 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反帝愛國潮流的高漲。
3.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四運動”與其發生的日期5月4日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詞語的含義和重要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影響和相關人物,以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歷史課上學到了五四運動的故事。
2. 初中生: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勇氣和決心。
3. 高中生: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點,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