劓剝
劓剝(yì bō)
發音:yì bō
基本含義:指用刀割去肉體上的疾病,比喻除去病根或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劓剝一詞源自古代醫學術語,其中“劓”指的是用刀割去人體上的病疾,而“剝”則是指剝離病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通過割除病灶或解決問題來徹底解決困擾人的難題。
使用場景:劓剝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手段非常徹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描述醫學治療、管理決策、解決社會問題等。
故事起源:劓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一年》的記載中。當時,齊國國君宣公得了一種奇怪的疾病,醫生們無法找到解決方法。于是,宣公派人去請教魯國的名醫孫叔敖。孫叔敖診斷后,果斷地用刀割除了宣公身上的病灶,成功治愈了他的疾病。這個故事成為了劓剝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劓剝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劓”是動詞,表示割除病灶;“剝”是動詞,表示剝離。
例句:
1. 他通過劓剝的方法解決了公司內部的腐敗問題。
2. 這個醫生用劓剝的手法成功治愈了我的疾病。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劓剝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醫生用刀割除病灶的場景,以及剝離病灶的過程,這樣就能夠記住劓剝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醫學、問題解決和決策-making的知識,以加深對劓剝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醫生通過劓剝的方法治好了我的感冒。
初中生:政府應該采取劓剝的措施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高中生:他們通過劓剝的方法徹底解決了公司內部的腐敗現象。
大學生:在管理決策中,需要用劓剝的方式解決復雜的問題。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