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褾
基本解釋
書畫裝潢的襯托裱褙。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 六朝 名畫掛軸:用皂鸞綾上下褾。碧鸞綾引首,碧鸞綾託褾全軸。檀香軸桿,上等玉軸。”
成語(Idiom):讬褾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讬褾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意為許諾、答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褾由兩個漢字組成,讬和褾。讬指的是答應、許諾,褾指的是承諾、應允。讬褾表示答應別人的請求或承諾別人的要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褾常用于商務、工作、學習等場景中,表示答應他人的要求或許諾給予他人幫助、支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左傳》。在這個故事中,晉國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他國,他遇到了一個叫做晏嬰的人,晏嬰許諾幫助重耳恢復晉國的王位。后來,晏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幫助重耳成功登上了晉國的王位。因此,讬褾成為了表示答應、許諾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褾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了我的請求,讬褾幫我完成這個項目。
2. 我們之間的約定是讬褾的,你不用擔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讬褾的發音和“托一”進行聯想,托一表示答應、許諾的意思,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讬褾相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信守承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讓我們讬褾認真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我向父母讬褾我會好好學習,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班級的學生都讬褾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作為一名志愿者,我讬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