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散
成語(Idiom):懶散
發音(Pronunciation):lǎn s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懶惰、行動遲緩的狀態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懶散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狀態或態度。懶散的人往往缺乏行動力和積極性,做事情遲緩而不負責任。他們常常拖延、消極怠工,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完成任務或達到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懶散一詞常用于描述個人、團隊或組織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懶散狀態。它可以用來批評和警示那些缺乏動力、不努力工作或拖延時間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懶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五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叔向的人,他在襄公面前表現得懶散無為。叔向的懶散態度引起了襄公的不滿和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懶散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表示一個人的狀態或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工作態度懶散,總是拖延任務。
2. 這個團隊成員懶散無為,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效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不愿意動一下,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懶散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懶散相關的成語,如懶散敷衍、懶散無為等,可以幫助加深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的學習態度懶散,經常不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她的懶散態度讓老師很生氣。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懶散影響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懶散態度讓他錯過了很多機會。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他的工作懶散無為,很難取得進展。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