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夷
基本解釋
(1).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明 袁袞 《遠游賦》:“昔 孔 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說指玄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見《爾雅·釋地》“九夷”疏。
(2).泛稱少數民族。《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 孔 傳:“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誠》:“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異聲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賦》:“九夷五狄順方向而來奔。” 明 陸深 《傳疑錄》:“諸侯述職,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
成語(Idiom):九夷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九個夷族,也泛指外族或敵對勢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夷原指九個與中國相鄰的夷族,包括東胡、南蠻、西戎、北狄、東夷、南夷、西夷、北夷和中央夷。后來,九夷泛指外族或敵對勢力。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勢力強大、威脅嚴重的外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夷這個成語經常用于形容國家面臨外部威脅時,表示對敵對勢力的警惕和警告。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面臨多重困難或挑戰時,表示困難重重、形勢嚴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夷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歷史。在古代,中國周邊存在著多個夷族,與中國發生過戰爭或沖突。九夷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描述了當時中國周邊的外族勢力。后來,九夷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形容外敵的威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警惕九夷,保衛國家的安全。
2. 這個公司面臨九夷,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九夷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將“九”字與“敵”字相連,表示九個敵對勢力。
將“夷”字與“外”字相連,表示外族。
通過與古代歷史相關的故事和形象來理解九夷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了解九夷這個成語的具體背景和相關故事。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外族或敵對勢力相關的成語,擴展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九夷,保衛我們的家園。
2. 初中生:在國際競爭中,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抵御九夷的威脅。
3. 高中生:面對九夷的挑戰,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要勇敢面對九夷,為實現國家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