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有本有原
發音(Pronunciation):yǒu běn yǒu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存在有其根本和來源,不是憑空出現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該成語強調事物的存在有其根本和來源,不是無中生有的。它告誡人們要尊重事物的本質和歷史,并不輕易否定或忽視它們的起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質和來源,或用于批評那些無視事物本質和歷史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當時,齊國的宣公在朝廷上提出了一個看似天方夜譚的要求:要求宮廷內的樹木都要長出兩種不同的果實。大臣們不知所措,但是有一位叫季友的大臣卻提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樹木的果實是由樹根吸收土壤的養分而生長的,所以樹木的果實必然與樹根有關。如果樹木的根本是同一棵樹,那么它的果實也應該是同一種。如果樹木的根本是兩棵樹,那么它的果實就可能是兩種不同的。”宣公聽后大為贊賞,認為季友的解釋很有道理,因此有了“有本有原”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有本”和“有原”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有本有原,不是憑空想象的。
2.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本有原,需要從歷史和實際出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有本有原”與“有根有源”相對應,這樣可以更容易記憶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有根有蒂”、“有源有流”等,以加深對事物本質和來源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這個故事有本有原,是從古代傳下來的。
初中生: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本有原,不能簡單地斷章取義。
高中生:研究問題時要有本有原,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大學生:學術研究需要有本有原,不能憑空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