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尋
基本解釋
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晉 左思 《吳都賦》:“擢本千尋,垂蔭萬畝。”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 石頭 。” 清 林則徐 《輿縴》詩:“一綫劃開云徑曉,千尋曳入洞天秋。” 趙樸初 《西江月·參觀密云水庫工程》詞:“鐵壁千尋鎖浪,碧波萬頃如油。”
成語(Idiom):千尋(qiān xún)
發音(Pronunciation):qiān x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道路曲折、蜿蜒盤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千尋源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其中“不遑啟居,獫狁之故”用來形容道路曲折、蜿蜒盤旋的樣子。后來,人們用“千尋”來表示道路曲折、蜿蜒盤旋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千尋常用于形容山路、小路等彎曲、蜿蜒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事情發展曲折、變化多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千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詩經。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中,千尋被用來形容道路的曲折和蜿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千尋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千”和“尋”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山里的小路千尋曲折,讓人有一種探險的感覺。
2. 這個故事的情節千尋變化,讓人捉摸不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千尋這個成語,想象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腦海中形成一幅畫面,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詩詞等來進一步了解千尋的使用場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山里有一條千尋的小路,我喜歡在那里追趕蝴蝶。
2. 初中生:這個故事的情節千尋曲折,讓人猜不透結局。
3. 高中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千尋曲折的困難,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找到成功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