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校
基本解釋
低級武官。《新唐書·石雄傳》:“﹝ 石雄 ﹞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 宋 洪邁 《容齋續筆·銀青階》:“國朝踵襲近代因循之弊,牙校有銀青光祿大夫階,卒長開國而有食邑。”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中丞 阿公 喜極,遣牙校馳箋索藩司 彭公 家屏 贈詩。”
成語(Idiom):牙校(yá xiào)
發音(Pronunciation):yá xi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教授講學時,以口述為主,不使用教材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授課方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校一詞源自于古代的教學方式。在古代,教授講學時往往不使用教材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工具,而是以口述為主,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這種授課方式被形象地比喻為“牙校”,意味著教授只需動動嘴巴就能教授學生知識,不需要其他輔助工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校一詞多用于描述教授講學時不使用教材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情況。可以用于學術講座、教師授課、學生輔導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牙校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牙校一詞的使用主要是通過比喻而來,用以形容教授講學時不使用教材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授課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校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組合,其中形容詞“牙”表示“嘴巴”,名詞“校”表示“學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教授喜歡用牙校的方式講課,讓學生們更加專注于聽講。
2. 在這個講座上,教授采用了牙校的授課方式,沒有使用任何幻燈片或教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牙校”與教授講學時不使用教材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工具的情景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教授只需動動嘴巴就能教授學生知識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教育、學習方式相關的成語,如“畫餅充饑”、“紙上談兵”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今天用了牙校的方式給我們上課,沒有使用任何教材。
2. 初中生:我們的數學老師喜歡用牙校的方式講課,讓我們更加專注于聽講。
3. 高中生:在這個講座上,教授采用了牙校的授課方式,沒有使用任何幻燈片或教材。
4.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講座充滿了活力,他采用了牙校的方式,讓我們對課程更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