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詩
基本解釋
指畫。古人以畫雖不能吟哦,但有詩意,故稱為無聲詩。 宋 黃庭堅 《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園》之一:“ 李侯 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 蘇軾 《和文與可洋川園池·溪光亭》“溪光自古無人畫,憑仗新詩與寫成” 宋 施元之 注:“《古詩話》:詩人以畫為無聲詩,詩為有聲畫。”《宣和畫譜·顧野王》:“畫,亦 野王 無聲詩也。”據《四庫全書總目·藝術類存目》, 清 姜紹書 著有《無聲詩史》,錄 明 代及 清 初畫家小傳。
成語(Idiom):無聲詩
發音(Pronunciation):wú shēng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靜默的方式表達出的美妙情感或思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聲詩是由“無聲”和“詩”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無聲指的是沒有聲音,詩指的是具有藝術性的文字表達形式。無聲詩形容用靜默的方式表達出的美妙情感或思想,通過藝術的手法傳遞給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聲詩常用于形容那些無需言語,僅憑靜默即可傳達深情或思想的情景。可以用來形容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和默契的表達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聲詩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如《詩經》、《楚辭》等。它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在沒有言語表達的情況下,通過其他方式傳達情感和思想的能力。這種表達方式被認為是一種高度藝術性的表達形式,因此被形容為“無聲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聲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舞蹈就像一首無聲詩,讓人沉醉其中。
2. 這幅畫展現了大自然的美,是一幅無聲詩。
3. 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可以通過眼神傳達無聲詩般的情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靜默的藝術形式聯系起來,例如音樂、舞蹈、繪畫等,通過想象這些藝術形式中的靜默表達,來幫助記憶無聲詩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無聲詩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技巧,以及現代藝術中的無聲詩的應用和演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看舞蹈,因為它們像無聲詩一樣美麗。
2. 初中生:她的繪畫作品就像無聲詩一樣,讓人感受到了她的情感。
3. 高中生:音樂是一種無聲詩,它能夠打動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