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籍
成語(Idiom):兵馬籍(bīng mǎ jí)
發音(Pronunciation):bīng mǎ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軍隊編制和管理的系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兵馬籍是古代中國軍隊的編制和管理制度。兵指士兵,馬指戰馬,籍指登記記錄。兵馬籍是指將士兵和戰馬的數量、姓名、籍貫、年齡、武藝等信息登記在冊,以便管理和調配。這個成語后來引申為其他組織或機構的編制和管理制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現代漢語中,兵馬籍一詞常用于形容組織或機構的編制和管理制度,特別是指人員的登記和分配情況。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一個公司的員工編制和管理制度,或者一個學校的學生人數和分班情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兵馬籍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制度。古代中國的軍隊需要對士兵和戰馬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調配,于是就有了兵馬籍這樣的制度。士兵和戰馬的信息被登記在冊,以便上級指揮官了解軍隊的實力和分布情況,并做出相應的決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兵馬籍這個成語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沒有特定的詞序要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兵馬籍很規范,每個員工的信息都有詳細記錄。
2. 學校的兵馬籍顯示,今年班級的人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兵馬籍這個成語拆解為“兵”、“馬”和“籍”三個部分,分別代表士兵、戰馬和登記記錄。可以想象一個軍隊的編制和管理制度,士兵和戰馬的信息被詳細登記在冊,以便管理和調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軍事制度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兵馬俑。兵馬俑是中國古代秦朝時期的陪葬品,是一種用陶土制作的兵馬模型,被埋在秦始皇陵的地下。兵馬俑的發現對于研究秦朝軍事制度和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說我們班級的兵馬籍要按照座位表進行調整。
2. 初中生(13-15歲):學校的兵馬籍顯示,今年新生的人數比去年多了很多。
3. 高中生(16-18歲):為了更好地管理學生,學校決定更新兵馬籍,增加班級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