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體
識體(shí tǐ)
發音:shí tǐ
基本含義:指能夠分辨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特征,具備辨別和鑒別能力。
詳細解釋:識體是由“識”和“體”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性。這個成語強調的是通過觀察和思考來辨別事物的真實面貌,而不是只看表面現象。
使用場景:識體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具備分辨和鑒別能力的情況。比如,我們可以說一個商人具有識體的眼光,表示他能夠準確判斷市場行情,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
故事起源:成語“識體”最早出現在《韓非子》一書中。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韓非子向趙國的君主趙武王解釋識體的重要性。韓非子說,一個君主應該具備識體的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判斷忠奸,從而治理國家。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由動詞“識”和名詞“體”組成。
例句:
1. 他具備了識體的能力,能夠辨別真假。
2. 只有具備識體的眼光,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記憶技巧:可以將“識體”拆分為“識”和“體”,“識”表示認識、了解,“體”表示事物的本質和特性。通過理解這個成語的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記憶和理解其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識時務”、“識途老馬”等,來擴展對分辨和鑒別能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的眼睛真厲害,她總是能夠識體地辨別出好吃的水果。
2. 初中生:只有具備識體的能力,才能在網絡世界中分辨出真實的信息。
3. 高中生: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通過閱讀大量的資料,培養了識體的能力,能夠理解歷史事件的背后含義。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