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難
基本解釋
◎ 發難 fānàn
[launch an attack;rise in revolt] 發動反抗或叛亂;起義;起事
天下初發難,假立諸侯后以伐秦。——《漢書·項籍傳》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rise in revolt; launch an attack; be the first to start revolt
詳細解釋
(1).發動某種政治斗爭,多指反抗或革命。《左傳·定公十四年》:“ 梁嬰父 惡 董安于 ,謂 智文子 曰:‘不殺 安于 ,使終為政於 趙氏 , 趙氏 必得 晉國 。盍以其先發難也,討於 趙氏 ?’”《史記·太史公自序》:“ 秦 既暴虐, 楚 人發難。” 徐特立 《辛亥革命之始末》:“一切革命運動當初發難時,常有對于環境估計不足的機會主義。”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三:“暴動的中心是在 新津 ,這兒是先發難的地方。”
(2).指發動暴亂或叛亂。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九:“奸民乘機煽惑,於是發難於 荊 襄 達州,駸淫於 陜西 ,而亂作也。” 清 嚴如熤 《<洋防輯要>序》:“迨后紀綱日馳,衛所虛存,內地奸民勾結 倭 夷,乘間發難。”
(3).指帶頭提出反對意見進行責難。 沙汀 《困獸記》二一:“首先發難的是 田疇 。他是那么大聲的罵出一句粗話,而且,那么乖戾的一下跳起來了。”
(4).問難,提出質問責難。《東觀漢記·桓榮傳》:“ 榮 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時執經生避位發難,上輒謙曰:‘太師在是。’”《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二年》:“諸生或避位發難。” 胡三省 注:“發難,發疑難也。”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詩:“千賓揖對若流水,五經發難如叩鐘。” 清 管同 《范增論下》:“ 酈生 説 漢王 立六國后以撓 楚 權,賴 張良 發難而止。”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 愈 固弗習二氏之書,尤未聞君子之道,故執詞發難,局蹙不寧。”
(5).猶言發生變亂。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 齊丘 少夢乘龍上天,至垂老猶抱狂妄;及國家發難,尚欲因其釁以窺覬,時已年七十三矣。”
成語(Idiom):發難
發音(Pronunciation):fā n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挑釁、挑起爭端或爭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難是指主動挑釁或挑起爭端,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方面的行為具有挑釁性質,引發了沖突或爭斗。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在較為緊張的情況下,某人故意挑釁或挑起爭端,以達到某種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難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以下場景:
1. 兩個人或兩個團體之間的沖突或爭斗;
2.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某人采取激進的行動來挑戰對手;
3. 某人故意挑釁或挑起爭端,以引發對方的反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發難這個成語的起源,有一個古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個人叫孟嘗君。他非常聰明,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有一天,孟嘗君發現齊國的農田土壤貧瘠,無法種植作物。于是,他決定發難,挑戰國內的農業專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土壤質量的方案,并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人們就用“發難”來形容孟嘗君挑戰困難并成功解決問題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難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發”和名詞“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故意發難,想要引起對方的注意。
2. 在比賽開始前,選手們互相發難,試圖削弱對方的自信心。
3. 這個團隊經常發難,以挑戰自己的極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發難”的方法可以是聯想。可以想象一個人舉起難題,向別人挑釁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發難”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例如“發人深省”、“發憤圖強”等。這些成語都與人們的行為和精神有關,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漢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之間經常發難,為了爭奪玩具而打架。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學生故意發難,想要讓老師注意到他的存在。
3. 高中生(16-18歲):比賽前,各個隊伍都在互相發難,試圖削弱對手的信心。
4. 大學生(19-22歲):在團隊合作項目中,有人會發難,以測試其他成員的能力和反應。
希望以上關于“發難”詞語的學習指南能夠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