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血肉模糊
發音(Pronunciation):xuè ròu mó h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傷勢嚴重、慘不忍睹的情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或動物因受到嚴重的傷害而造成血肉模糊、狼藉不堪的景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多用于形容戰爭、災難或事故等場景中的慘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血肉模糊”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年》中。故事講述了魯國的晉侯與魯國的襄公發生爭斗,晉侯派人刺殺襄公,襄公被刺后,傷勢嚴重,血流如注,形容極為慘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血肉模糊的結構是主語+血肉模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戰場上,尸橫遍野,血肉模糊,令人心碎。
2. 這次車禍現場,車輛撞毀,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被嚴重傷害的人或動物,血肉模糊的情景,讓這個形象深深印在腦海中。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傷害、慘狀相關的成語,如“血流成河”、“慘不忍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戰爭中的場景很可怕,血肉模糊的景象讓我害怕。
2. 初中生:電影中的恐怖片場景常常血肉模糊,讓人毛骨悚然。
3. 高中生:新聞報道中,車禍現場的血肉模糊的畫面令人難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