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干
基本解釋
亦作“ 十榦 ”。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史記·律書》“焉逢攝提格 太初 元年” 唐 司馬貞 索隱:“《爾雅·釋天》云‘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 宋 邵雍 《皇極經世書·觀物編》:“十干,天也……干者,干之義。”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五:“自甲至癸為十干,自子至亥為十二枝。” 清 劉斯組 《皇極經世書緒言》卷四:“陽數天一,一衍而十,數起十干。”參見“ 干支 ”。
成語(Idiom):十干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g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天干的前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干是中國古代用于記數、紀年、命名等的天干符號,也是中國農歷中的一種記年法。它們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些天干符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被廣泛運用于許多領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十干常常出現在農歷年份、紀年法、姓名學、八字算命等領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經常使用十干來表示時間、年份、紀念日等重要事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卜筮術。據說,神農氏發明了天干地支紀年法,將十個天干符號與十二個地支符號結合起來,用于記年、紀時等用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干是一個固定的詞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年是庚子年,庚是十干中的一位。
2. 在農歷中,十干和十二地支共同組成了六十年的紀年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十干的方法可以是將每個天干符號與其對應的發音進行聯想記憶。例如,甲(jiǎ)可以聯想為“加”(jiā),乙(yǐ)可以聯想為“一”(yī),丙(bǐng)可以聯想為“冰”(bīng),以此類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十干的延伸內容可以包括了解天干地支紀年法的使用方法、探索天干地支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學習如何使用農歷進行日期轉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丙子年,我和同學們一起慶祝農歷新年。
2. 初中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干和十二地支被廣泛運用于命名、算命等領域。
3. 高中生:研究天干地支紀年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歷法的發展和演變。
4. 大學生:在中國的農歷中,十干和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一個六十年的紀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