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節
基本解釋
(1).指春、夏、秋、冬四季。《后漢書·楊賜傳》:“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 李賢 注:“四節,謂春蒐、夏苗、秋獮、冬狩也。” 三國 魏 曹丕 《連珠》之二:“蓋聞四節異氣以成歲,君子殊道以成名。” 晉 陸機 《塘上行》:“四節逝不處,繁華難久鮮。”
(2).指四時的節日。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退省諸王,常有戚戚具爾之心。愿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晉書·王濬傳》:“ 濬 今有二孫,年出六十,室如懸磬,餬口 江 濱,四節蒸嘗,菜羹不給。” 清 吳偉業 《蕭史青門曲》:“六宮都講家人禮,四節頻加戚里恩。”
(3).指獸類四肢的關節。《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成語(Idiom):四節(sì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sì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四個節氣,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節是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和冬至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慶祝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描述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季節變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農民根據太陽的位置和天氣變化來確定農事活動,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并在每個季節的特定時間舉行慶祝活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節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四”和“節”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和冬至節是中國的四節。
2. 我喜歡四節的氣氛,特別是中秋節的月亮和冬至節的湯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中國的傳統節日聯系起來記憶四節這個詞語。想象每個節日的特點和慶祝活動,將其與四個季節進行關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農耕文化的知識,了解每個節日的起源和慶祝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春節是四節中最重要的一個,我們可以放鞭炮和吃年夜飯。
2. 小學生:我喜歡中秋節,因為可以吃月餅和賞月。
3. 初中生:冬至節是四節之一,我們可以吃湯圓和喝熱豆漿來慶祝。
4. 高中生:四節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慶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