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滯
基本解釋
(1).沒有障礙;通行無阻。 南朝 梁 陶弘景 《<發(fā)真隱訣>序》:“昔在人間,已鈔撰《真經(jīng)》修字兩卷……今更反復(fù)研精,表里洞洽,預(yù)是真學(xué)之理,使了然無滯。” 唐 戎昱 《送僧法和》詩:“達士心無滯,他鄉(xiāng)總是家。”《宋史·喬維岳傳》:“ 維岳 始命創(chuàng)二斗門於 西河 第三堰……建橫橋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滯。”
(2).指言辭流暢無礙。《后漢書·黨錮傳·劉祐》:“﹝ 祐 ﹞每有奏議,應(yīng)對無滯,為僚類所歸。”《南史·謝幾卿傳》:“﹝ 幾卿 ﹞年十二,召補國子生…… 儉 承旨發(fā)問, 幾卿 辯釋無滯, 文惠 大稱賞焉。”《北齊書·元文遙傳》:“﹝ 文遙 ﹞每臨軒,多命宣勑,號令文武,聲韻高朗,發(fā)吐無滯。”
(3).謂厲行而不拖拉。《周書·柳帶韋傳》:“﹝ 帶韋 ﹞凡居劇職十有餘年,斷處無滯,官曹清肅。”
成語(Idiom):無滯
發(fā)音(Pronunciation):wú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阻礙或障礙,順暢流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事物運行或發(fā)展沒有任何阻礙,順利進行。也可以形容言行自然流暢,毫無拘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工作、學(xué)習(xí)、交流等方面順利進行,沒有任何困難或障礙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表達或舉止流暢自然,沒有拘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滯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僖公十一年》中。故事中,魯國大夫子貢參與到議政的討論中,他的發(fā)言一氣呵成、流暢自然,沒有半點停滯。大家都驚嘆于他的才華,于是形容他的發(fā)言“無滯”。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事物運行順利,沒有阻礙。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非常流利,一點無滯。
2. 項目的推進非常順利,一切都很無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滯”拆分成“無”和“滯”兩個部分進行記憶。無表示沒有,滯表示阻礙。聯(lián)想“無滯”就是沒有阻礙,事物順利進行。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xué)習(xí)與順利、流暢相關(guān)的成語,如“順利無阻”、“水到渠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們的比賽進行得很無滯,沒有任何問題。
2. 初中生:老師的講解非常流暢,一點無滯。
3. 高中生: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的團隊合作得非常無滯,沒有任何矛盾。
4. 大學(xué)生:我的演講非常順利,一點無滯。
5. 成人:他的思維非常流暢,一點無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