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斷
基本解釋
處理決斷。《晉書·王渾傳》:“ 渾 不尚刑名,處斷明允。”《隋書·斛斯政傳》:“于時外事四夷,軍國多務, 政 處斷辯速,稱為干理。” 鄭觀應 《盛世危言·傳教》:“遇有事故,仍依華例懲辦。既係 中國 人民,不得因入教遂分輕重,飭令地方官公平處斷。”
成語(Idiom):處斷
發音(Pronunciation):chǔ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處理問題或糾紛時做出決斷,解決疑難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處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處”表示處理,解決問題的意思,“斷”表示決斷、判決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指在處理問題時做出決斷,解決疑難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處斷一詞常用于形容解決糾紛、處理問題的情況。可以用于形容法官、仲裁人員、領導或者其他具有決策權力的人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做出明確決斷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的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國君宣公在處理一起糾紛案件時,采納了一位智者的建議,做出了明智的決斷,解決了紛爭。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并衍生出了成語“處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處斷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處”是動詞,表示處理的意思,“斷”是賓語,表示決斷的結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處斷。
2. 領導在處理問題時應該果斷處斷,不能拖泥帶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聰明的法官或者領導,面對復雜問題時,果斷地做出決斷,解決問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處斷”相關的成語,如“斷案如神”、“斷章取義”等,以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學生之間發生爭執時,應該及時處斷,以維護課堂秩序。
2. 初中生:班級的學生會主席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時,需要冷靜思考,準確處斷。
3. 高中生:學校領導在處理學生違紀問題時,應該公正、公開地處斷,以樹立權威。
4. 大學生:社團負責人在處理團隊內部沖突時,應該堅持原則,明智處斷,以保持團隊的穩定。
以上是關于成語“處斷”的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