慍羝
成語(Idiom):慍羝
發音(Pronunciation):yùn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情不好,慍怒不滿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慍羝是指人心情不好,慍怒不滿的樣子。慍指憤怒、不滿,羝指羊。羝羊性情溫順,不會發怒,因此慍羝形容人慍怒時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慍羝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緒不悅,不滿或生氣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受到委屈時的表情和心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慍羝的故事起源于《史記·留侯列傳》。戰國時期,韓國有個名叫范雎的政治家,他的形象被形容為羊,因為他性格溫和、善良。有一次,范雎在朝廷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見,但被當時的國君忽視,他非常憤怒和不滿,于是就有了“慍羝”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慍羝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慍”和“羝”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得知自己被排除在名單之外,一臉慍羝的表情。
2. 她的慍羝之情很容易被察覺出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慍羝”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慍怒的羊,它的表情和心情都不好,這樣就可以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情緒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怒火中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生氣地皺起了眉頭,像只慍羝的小羊。
2. 小學生:老師沒給我最高分,我感到有些慍羝。
3. 初中生:他因為沒有被選上班級干部而慍羝不已。
4. 高中生:考試時發現自己漏寫了一道題,他的臉上露出了慍羝的表情。
5. 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她感到非常慍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