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臨危受命
發音(Pronunciation):lín wēi shòu m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在危難時刻接受使命或擔任重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在關鍵時刻,勇于承擔責任,挺身而出,接受任務或擔任重要職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危急關頭能夠勇敢地挺身而出,承擔責任,為大家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秦國的平原君曾任命虞卿為使者,前往齊國求援。虞卿在途中遇到了齊國的敵人,但他并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接受了使命,最終成功地達到了目的地。后來,人們用“臨危受命”來形容他的勇敢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次危機中,他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2. 面對困難,我們要勇敢臨危受命,不退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臨危受命”拆解為“臨危”和“受命”,并聯想到在危險的時刻接受使命的勇氣和決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敢、責任等相關的成語,如“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生病了,我臨危受命,幫忙給大家上了一節課。
2. 初中生:在地震發生時,他臨危受命,帶領大家逃離了危險區域。
3. 高中生:面對國家的挑戰,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應該臨危受命,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