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城
基本解釋
◎ 干城 gānchéng
[soldiers defending country] 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者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詩·周南·兔罝》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 吳之略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詳細解釋
比喻捍衛或捍衛者。《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韓非子·八說》:“干城距衝,不若堙穴伏櫜。” 唐 獨孤及 《為獨孤中丞天長節進鏡表》:“位至剖竹,任兼干城。” 明 陳廷曾 《挽前指揮卓煥妻殉節錢宜人》詩:“男兒有志死干城,婦人守節投江滸。” 章炳麟 《論學會大有益于黃人亟宜保護》:“凡所以取其長技,以為我爪牙干城之用者,將以衛吾一統之教也。” 孫中山 《大亞細亞主義》:“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鷹犬,或是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們日本國民去詳審慎擇。”
成語(Idiom):干城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堅固的城墻或堡壘,也用來比喻堅強的意志和才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城原指城墻或堡壘,是指由堅實的石頭、土地等建造而成,具有很強的防御力。引申為比喻堅強的意志和才干,能夠抵御外界的困難和壓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和壓力時,能夠堅守陣地,不屈不撓,不被打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城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記載了韓非子在戰國時期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他利用堅固的城墻,成功地抵御了敵軍的進攻。后來,干城就成為形容堅固防御和堅強意志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城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干”表示堅固、堅強,第二個字“城”表示城墻或堡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困難時,他展現出了一副干城不倒的精神。
2. 這位領導在經濟危機中保持了堅定的信心,展現出了一座干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干城”。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站在堅固的城墻上的守衛,堅守陣地,不屈不撓,抵御外界的困難和壓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堅固、堅強相關的成語,如“鐵壁銅墻”、“堅如磐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像干城一樣,堅持每天讀書。
2. 初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要展現出干城不倒的勇氣。
3. 高中生:即使遇到挫折,我也要堅守干城,不輕易放棄。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要建立起一座屬于自己的干城。
5. 成年人: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要保持干城不倒的精神,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