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則
基本解釋
文章的法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是以九代詠歌,志合文則。” 唐 歐陽詹 《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場,四遭掎摭,是以竊知乎文則。”
成語(Idiom):文則(wén zé)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文化的規范和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則指的是文化中的規范和準則,它是指人們在言談、行為和思想上應當遵守的規則。文則是社會道德和行為準則的體現,它反映了一個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則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社會遵守規范、守法紀的情況。它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遵守社會道德,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不守規矩、不守法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則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中。當時,魯國的昭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文則也。”這個故事表明了孔子認為文化規范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是名詞,表示文化;“則”是動詞,表示規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遵守著文則,從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2.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能夠遵守文則,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文則”與遵守規則、尊重文化等概念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本厚厚的書旁邊,手中拿著一把尺子,表示他在遵守文化規范和準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文化和道德準則的知識,可以進一步理解文則的重要性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們要遵守文則,不說臟話,不打架。
2. 小學生:作為學生,我們要遵守文則,努力學習,守紀律。
3. 初中生:在社會中,我們要遵守文則,尊重他人,不做違法的事情。
4. 高中生:作為未來的社會公民,我們要遵守文則,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