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祿
基本解釋
南北朝 時勛貴、官吏對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絹作為一種額外俸給,稱“干祿”。《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猶以 波斯 狗為儀同、郡君,分其干祿。”《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舊蒼頭 劉桃枝 等皆開府封王,其餘宦官、 胡 兒、歌舞人、見鬼人、官奴婢等濫得富貴者,殆將萬數……乃至狗、馬及鷹亦有儀同、郡君之號,有鬭鷄,號開府,皆食其干祿。” 胡三省 注:“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輸絹十八匹,干身放之。”
(1).求福。《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干祿豈弟。”
(2).求祿位;求仕進。《論語·為政》:“ 子張 學干祿。” 漢 王充 《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干祿,不辭爵以吊名。”《梁書·明山賓傳》:“兄 仲璋 嬰痼疾,家道屢空, 山賓 乃行干祿。”《金史·隱逸傳序》:“后世干祿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與嘆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鮮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書癡》:“非為干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祿之色,固灼然觀于外矣!”
成語(Idiom):干祿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了追求官位而奮斗,獲得官職和祿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祿的“干”指的是為了,為了追求官位而努力工作;“祿”指的是官職和俸祿。這個成語意指為了得到官職和俸祿而努力奮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為了追求權力和地位而不顧一切努力工作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為了得到一定的回報而不擇手段地投機取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一個關于干祿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學生曾子因為追求官位,放棄了孔子的教導,投靠了魯國的宰相史魚。曾子為了得到高官厚祿,不擇手段地迎合史魚,最終獲得了官職和俸祿。這個故事成為了干祿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干”和名詞“祿”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追求權力地位,不惜干祿,最終成為了公司的總經理。
2. 這個政治家為了得到更多的選票,不擇手段地干祿,導致了他的道德敗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利用“干”字的發音與“干活”的意思進行聯想,即為了追求官職和俸祿而努力工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權力、地位、努力工作相關的成語,如“朝三暮四”、“一意孤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考試能夠拿到好成績,每天都在家里干祿。
2. 初中生:為了能夠進入理想的高中,他每天都在圖書館里干祿。
3. 高中生:為了能夠考上心儀的大學,他每天都在學校圖書館里干祿。
4. 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他每天都在實習公司里干祿。
5. 成年人:為了升職加薪,他每天都在辦公室里干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