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鉢羅
基本解釋
菩提樹的別稱。又名思惟樹。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shù)百尺,屢經(jīng)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一本作“卑鉢羅”。
成語(Idiom):畢鉢羅(bì bō luó)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ì bō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學問很深,見識很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畢鉢羅是佛教用語,原指佛陀的頭骨。后來引申為指佛陀的智慧和學問。在漢語中,畢鉢羅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很深,見識很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畢鉢羅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學問、見識非常廣博,特別是在文化、學術(shù)領(lǐng)域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畢鉢羅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佛教經(jīng)典中,指的是佛陀的頭骨。后來,這個詞被引申為佛陀的智慧和學問。畢鉢羅成語在漢語中的使用,是由于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畢鉢羅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問真是畢鉢羅,無所不知。
2. 她的見識很畢鉢羅,對各種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畢鉢羅與佛教文化聯(lián)系起來,想象佛陀的智慧和學問象征著畢鉢羅,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guān)于佛教文化和佛陀的智慧,可以進一步理解畢鉢羅成語的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的學問真是畢鉢羅,每天都能教我們新東西。
2. 小學生:爸爸的知識真是畢鉢羅,他能回答我所有的問題。
3. 中學生:這本書的作者學問很畢鉢羅,寫得非常有深度。
4.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學術(shù)造詣很畢鉢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