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罰
基本解釋
◎ 認罰 rènfá
[take punishment] 甘心受處罰
你若不認罰,后果自負
詳細解釋
愿意受罰。《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何小姐 道:‘既叫我説,咱們先講下:説的沒個道理,我認罰;有些道理,你認罰,何如?’” 洪深 《貧民慘劇》第二幕:“小賊:認罰怎樣?守財虜:頭上帽子給我。”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四:“你們怎么樣?是認打,認罰?”
成語(Idiom):認罰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f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承認錯誤,接受處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罰是指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愿意接受相應的處罰。這個成語強調了個體在犯錯之后應當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且主動承擔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生活和工作中,當我們犯了錯誤或者做出了不當行為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表達自己愿意承擔責任,接受相應的處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莊公在位時,齊莊公的兒子田和在齊國內外作亂,犯下了許多罪行。齊莊公非常生氣,決定要懲罰他。田和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來認罰。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認罰”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主動認罰。
2. 老板對員工的失誤非常生氣,員工只能認罰接受處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認罰”這個成語與“承認錯誤,接受處罰”這個基本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認罰”相關的成語,例如“認錯”、“自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7歲):我打破了花瓶,我認罰,我會賠償。
初中生(14歲):我沒有完成作業,老師讓我留校認罰。
高中生(17歲):我違規參加了校外比賽,我愿意認罰接受學校的處罰。
大學生(20歲):我在考試中作弊了,我意識到錯誤,愿意認罰接受學校的紀律處分。
成年人(30歲):我違反了交通規則,被罰款200元,我認罰,我會盡快支付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