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
基本解釋
(1).《詩》六義中“比”和“興”的并稱。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為 中國 古典詩歌創作傳統的兩種表現手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昔文章既作,比興由生。鳥獸以媲賢愚,草木以方男女。詩人騷客,言之備矣。” 唐 劉知幾 《雜說上》:“然自古設比興,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惡、薰蕕、榮枯、貞脆而已。”參閱《詩大序》、 宋 朱熹 《詩集傳》。
(2).指創作詩歌。 宋 王安石 《甘露歌》詞:“盡日含毫難比興,都無色可并。” 清 顧炎武 《與人書》:“起八代之衰,而樹千秋之業,非明公其誰與歸!當不僅流連比興,傳播藝林,為斯文之盛事矣。”
成語(Idiom):比興 (bǐ 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bǐ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比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興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比”和“興”兩個字組成。比喻是通過類比、比方來說明問題或表達意思。它常用于修辭手法中,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興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散文等語言表達中。它可以使文字更有畫面感,增加表達的力度和效果。在日常口語中,也可以使用比興來形容事物或情況,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興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莊子在文章中通過比喻的方式,用“蓬萊”來形容人的思維,用“骨鯁”來形容人的困擾。這種比喻的修辭手法被稱為比興,后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興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了很多比興的手法來描述那個場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2. 這篇文章運用了很多比興的修辭手法,使得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比”字和“像”字聯想,來記憶比興這個成語。比喻是一種通過比較來說明問題的修辭手法,可以想象成在比較兩個事物的相似之處,從而達到表達的目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修辭手法和成語,如比擬、夸張、排比等。這些修辭手法和成語都可以豐富語言表達,提高寫作和口語的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她用了很多比興的方法來形容那只小鳥的飛行。
初中生:這篇文章中的比興手法非常巧妙,讓人記憶深刻。
高中生:在演講中使用比興可以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演講者的觀點。
大學生:這部小說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