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走
成語(Idiom):潰走(kuì zǒu)
發音(Pronunciation):kuì z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群或隊伍在受到威脅或遭遇困難時,驚慌失措地四散逃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潰走是由“潰”和“走”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潰指人群或隊伍在受到威脅或遭遇困難時,紛紛逃離的狀態;走指急速離開的行動。潰走形容人群或隊伍在面對危險或困境時,驚慌失措地四散逃離,失去了組織和紀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潰走常用于描述戰爭、災難或突發事件中人群或隊伍的逃散情景。也可用于比喻人在面對困境或危險時,慌亂不堪地逃避現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描述了齊國的將領管仲在戰場上對士兵說:“士卒潰走者斬!”意思是如果有士兵潰逃,就會被斬首處決。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成語“潰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當地發生地震后,人們紛紛潰走,場面一片混亂。
2. 在比賽開始前,隊伍的主力球員突然受傷,導致球隊潰走,最終輸掉了比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潰走”與“逃離”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人群或隊伍在面臨危險時,驚慌失措地四散逃離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逃離、慌亂相關的成語,如“倉皇失措”、“人心渙散”等,可以幫助拓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地震發生時,人們潰走,尋找安全的地方。
2. 中學生(13-18歲):比賽開始前,突然下暴雨,球場上的觀眾潰走了一片。
3. 大學生(19-22歲):面對疫情的爆發,市民紛紛潰走,回到家中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