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替
成語(Idiom):獻替(xiàn tì)
發音(Pronunciation):xiàn t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主動替別人承擔責任或代替別人受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獻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獻指主動將自己的東西或權益讓給他人,替指代替他人承擔責任或受罰。獻替的基本含義是主動為別人付出或承擔責任,表達了一種樂于助人、勇于承擔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獻替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為了幫助他人或保護他人而主動承擔責任或受罰的情況。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犯了錯誤,但是他的同事主動承擔了責任,為他挽回了局面,這就可以用獻替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獻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的《孟子荀卿列傳》里。故事中,孟子和荀卿是兩位古代思想家,他們在一次辯論中爭論如何對待犯罪的人。孟子認為應該獻替,即主動承擔罪責,而荀卿則持相反意見。最后,孟子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成為了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獻替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獻為動詞,替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保護朋友,獻替了自己,被判了三年的刑期。
2. 這個團隊的成員之間互相獻替,共同面對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主動站出來,將自己的身體代替別人來承擔責任或受罰的場景,這樣就能夠記住獻替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獻替相關的成語,例如獻身、獻計、替天行道等。這些成語都是表達主動為他人付出或承擔責任的精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一個小朋友掉進了河里,我主動獻替,跳進去救了他。
2. 初中生:為了保護同學,我獻替了他的錯誤,被老師批評了。
3. 高中生:我替父母承擔了家庭的經濟困難,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