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闕
基本解釋
(1).天上的宮闕。 南朝 宋 顏延之 《為織女贈牽牛》詩:“慚無二媛靈,託身侍天闕。”
(2).天子的宮闕,亦指朝廷或京都。《宋書·桂陽王休范傳》:“便當投命有司,謝罪天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里》:“ 惠生 在 烏場國 二年,至 正光 三年二月,始還天闕。”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暫從相公平小寇,便歸天闕致時康。” 清 吳偉業 《題崔青蚓洗象圖》詩:“十丈黃塵向天闕,霜天夜踏宮墻月。”
(3).指兩峰對峙之處。因其形似雙闕,故稱。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何必西瞻虎踞,乃建王宮;南望 牛頭 ,方稱天闕。” 唐 杜甫 《游龍門奉先寺》詩:“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仇兆鰲 注引 韋述 《東都記》:“ 龍門 號雙闕,與大內對峙,若天闕然。”
(4).星名。《史記·天官書》:“兩河、天闕間為關梁。”
成語(Idiom):天闕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q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帝王的宮殿,也泛指天子的居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闕是古代中國帝王的宮殿,也代表了天子的居所。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至高無上的地位或權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天闕常用來形容某人的地位或權力非常高,無人可以匹敵。可以用來形容國家領導人、企業集團的領導者或其他擁有絕對權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闕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閔公元年》中。當時,晉國的公族內部發生了權力斗爭,公族成員之間爭奪權力,最終導致了晉國的滅亡。這個成語的故事來源于當時晉國的權力斗爭,意味著當權者應當謙虛謹慎,不可貪戀權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天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天”表示至高無上,而“闕”則表示宮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的地位就像天闕一樣,無人可以撼動。
2. 這位國家領導人的權力就像天闕一樣,決策無人能干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天闕”這個詞語與宮殿和權力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含義。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宮殿的最高處,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權傾天下”、“富甲一方”等,以擴大對權力和地位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就像天闕一樣,無論我做什么事情,他都是最后說了算的。
2. 初中生:這個校長就像天闕一樣,他的話就是命令,我們必須服從。
3. 高中生:政府的決策就像天闕一樣,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