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
基本解釋
(1).三昧。 金 王良臣 《牧牛圖》詩:“三摩不受一塵侵,本分功夫日念深。”詳“ 三昧 ”。
(2).奧妙。 明 張煌言 《梅岑山居詩引》:“詩家格律甚精,不避空虛三昧;而禪家機鋒相觸,原具《風》《雅》三摩。”
成語(Idiom):三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m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言行不一致,言語與實際相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摩源自佛教詞語“三摩地”,意為“禪定”。在成語中,三摩指的是人們言語與實際不符,說一套做一套,或者承諾了事情卻不去履行。這種行為常常使人感到迷惑和失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摩一詞經常用于批評那些虛偽、口是心非的人。可以用于各種社交場合,例如諷刺朋友之間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批評政治家的虛假諾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位名叫三摩的人。他在齊國做官時言語虛偽,承諾了許多好處卻沒有實際行動。因此,人們開始用“三摩”來形容言行不一致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常常說要幫助別人,但從來沒有實際行動,真是個三摩之人。
2. 這位政治家一再承諾改善民生,但卻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措施,簡直就是個三摩官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摩”與“口是心非”聯想起來,因為三摩正是指人們言行不一致的情況。可以用一句話來記憶:“他說三摩,口是心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虛偽和言行不一致相關的成語,例如“口是心非”、“兩面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答應要幫我一起做作業,但最后沒有來,真是個三摩的人。
2. 初中生:我不喜歡和那個同學一起做項目,因為他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太三摩了。
3. 高中生:那位政治家在選舉時承諾了很多好處,但上任后卻沒有兌現,真是個三摩官員。
4. 大學生:我們班上有個同學總是嘴上說要努力學習,但實際上卻經常曠課,真是個三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