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竄
成語(Idiom):黥竄 (qíng cuàn)
發音(Pronunciation):qíng c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刑罰剝去皮膚,使殘疾或痛苦,也泛指受到嚴重的懲罰或折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黥竄源自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將犯人的臉上刺上字或刻上符號,使其永久性地留下痕跡。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受到嚴重懲罰或遭受折磨的人,比喻受到嚴厲的責罰或遭受不公正的對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受到嚴厲懲罰、遭受不公正對待或遭受折磨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政治迫害、社會排斥、心理折磨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黥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荀卿因為父親反對秦始皇的統一戰爭而被秦始皇所黥竄,使他永久地留下了痕跡。這個故事成為了黥竄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黥竄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黥和名詞竄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反對政府的政策,被黥竄成為社會的眼中釘。
2. 這個無辜的人受到了黥竄的刑罰,一生都無法擺脫這個恥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黥竄與殘酷的刑罰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的臉上被刺上字,永久留下痕跡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古代刑罰和法律制度的相關知識,深入了解古代社會的殘酷和不公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因為捉弄同學被老師罰站,覺得被罰站是一種黥竄。
2. 初中生:他因為作弊被老師發現,被罰寫檢討,覺得被罰寫檢討是一種黥竄。
3. 高中生:她因為意外打破了實驗室的設備,被學校處以停學一周的處罰,覺得被停學是一種黥竄。
4. 大學生:他因為參加了抗議活動,被警方拘留并關押一段時間,覺得被拘留是一種黥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