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侔
基本解釋
不相等;不等同。《后漢書·荀彧傳》:“海內未喻其狀,所受不侔其功。”《明史·譚綸傳》:“敵聚攻,我分守,眾寡強弱不侔,故言者亟請練兵。”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故奉使能致其命,以是為類例,其與平時選舉議員利害至不侔矣。”
成語(Idiom):不侔(bù lóu)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相上下,不分高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侔是指兩者不相上下,難以分辨誰高誰低。形容兩者實力、能力、地位等相當,沒有明顯的差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兩者實力、能力、地位相當,無法判斷誰更強或更好。也可用于形容兩者之間的競爭或比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侔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六年》。當時,魯國的公子糾與公子無忌在一次比試中力量相當,無法分出勝負。于是,左右兩方的人們就用“不侔”來形容兩者實力不分高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的水平相當,可以說是不侔的。
2. 這兩個球隊實力相當,比賽結果很可能是不侔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侔拆分成“不”和“侔”,并與“不相上下”進行聯想。將兩者相連,形成一個圖像,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實力、能力、地位相當的成語,如“勢均力敵”、“不相上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兩個同學的成績都很好,可以說是不侔的。
初中生:這兩個運動員實力相當,比賽結果很可能是不侔的。
高中生:這兩個學生的綜合能力相當,難以判斷誰更優秀,可以說是不侔的。
大學生:公司A和公司B的實力相當,競爭會是不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