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辟
成語(Idiom):灌辟(guàn bì)
發音(Pronunciation):guàn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或文章中的言辭犀利、有力,使人信服或震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灌辟一詞源自古代帝王的宣諭,宣布法令時要用大力氣,讓人民聽到后心悸驚懼。后來,灌辟的意義擴展為言辭犀利、有力,能讓人感到震動和信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灌辟常用于形容說話或文章中的言辭犀利、有力,能夠使人信服或震動。適用于辯論、演講、寫作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灌辟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領兵攻打劉邦,劉邦派人勸降,但項羽卻回答:“吾奉天子命,灌夫民間耳。”這句話意味著他要為天子灌輸思想,使百姓信服。從此以后,灌辟成為了形容言辭犀利、有力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灌辟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真是灌辟,讓人深受震撼。
2. 這篇文章的觀點灌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3. 他在辯論中灌辟地駁斥了對方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灌辟”這個詞語與“宣布法令”聯系起來,想象帝王宣布法令時的聲勢和震撼力,從而記住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灌辟”相關的成語,如“一針見血”、“言之鑿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老師的講解真是灌辟,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 初中生:他的辯論真是灌辟,讓我們都佩服不已。
-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論點灌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 大學生:他的演講灌辟地駁斥了對方的錯誤觀點,贏得了全場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