窶國
成語(Idiom):窶國
發音(Pronunciation):jù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國家貧窮落后,經濟困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窶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窶意為貧窮,國指國家。該成語用于形容國家經濟困窘,貧窮落后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窶國一詞常用于描述國家經濟困難,或者用來批評國家管理不善、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可以用在新聞報道、社會評論、經濟分析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窶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昭公二十五年》。當時,晉國國君昭公聽說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在進行經濟改革,使國家變得富裕強大,非常羨慕。于是昭公派人前往齊國學習,回來后說:“齊國的國君真是了不起,他能夠使一個窮困的國家變得富裕強大。”從此以后,“窶國”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國家貧窮落后,經濟困窘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經濟一直處于窶國狀態,人民生活十分困難。
2. 他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國家的窶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窶國”記憶為“國家貧窮落后”的狀態,窶字中的窟字形狀像一個破舊的小屋子,與貧窮的形象相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方面的書籍,深入了解國家貧困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擴展對“窶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家鄉曾經是一個窶國,現在經濟發展了很多,變得富裕了。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將來不再讓我們的國家變成窶國。
3. 高中生:這個國家的經濟一直處于窶國狀態,我們需要進行經濟改革。
4. 大學生:我們要為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努力,不再讓國家陷入窶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