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使
成語(Idiom):浸使(jìn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jìn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浸泡使變得柔軟或酥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浸使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物體經過浸泡后變得柔軟或酥軟。它常常用來比喻人經過長時間的磨煉、歷練或痛苦的磨難后,變得柔軟、順從或屈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浸使常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或意志經歷磨難之后的改變,也可以用于形容物體經過浸泡后的變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浸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王莽是西漢末年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經歷了許多曲折和挫折,最終失敗。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他在政治斗爭中經歷的磨難和失敗,最終變得軟弱無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浸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和挫折,他變得浸使起來,不再有當初的銳氣。
2. 這個木頭經過長時間的浸泡,變得浸使了,可以輕易地彎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與王莽的故事聯系起來,來記憶浸使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想象王莽在政治斗爭中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失敗,最終變得軟弱無力,就能夠理解浸使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來擴展對浸使的理解,如浸透、浸潤、浸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把紙巾浸使在水里,然后擦拭桌子。
2. 初中生(13-15歲):她經過痛苦的訓練,心靈變得浸使了,變得更加堅強。
3. 高中生(16-18歲):他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浸使成了一位優秀的演員。
4. 大學生及以上: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只有經過浸使的人才能夠適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