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篚
基本解釋
包匭,筐篚。借指為饋贈之禮品。 南朝 梁 沉約 《與約法師書》:“此生篤信精深,甘此藿食,至於歲時包篚,每見請求,凡厥菜品,必令以薦。” 宋 陸游 《天申節進奉銀狀》:“前件銀,祗率典章,獲參包篚。”
成語(Idiom):包篚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f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行為受到某種勢力或壓力的束縛,無法自由發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篚的“包”指包圍、束縛,“篚”指竹簍。成語比喻人被思想、行為上的某種勢力或壓力所束縛,無法自由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某種環境或條件下受到限制,無法展現自己的才能或個性。可以用來形容在家庭、職場或社會中受到某種約束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篚的故事源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魏其武安侯在魏國時,被草根出身的魏安侯包氏所壓制,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包篚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演化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這個家庭里一直被包篚著,無法展現自己的才能。
2. 這個公司的文化束縛了員工的創造力,讓他們感到包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被放在一個簍子里,無法自由行動,從而聯想到包篚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束縛自己”等,來擴展對于被限制、束縛的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里總是被同學們的期望壓力所包篚,感到很壓抑。
2. 初中生:老師的教育方法太死板了,讓我們感到被包篚,無法展現自己的創造力。
3. 高中生:升學壓力讓我感到包篚,無法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4. 大學生:社會的競爭讓我感到包篚,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