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理
基本解釋
違背道理或事理。《莊子·至樂》:“ 莊子 之 楚 ,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 成玄英 疏:“夫子貪欲資生,失於道理,致使夭折性命而骸骨為此乎?”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筭無遺策,畫無失理。”《晉書·劉頌傳》:“帝以 頌 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詩>大序》“政教失” 唐 孔穎達 疏:“政教言失者,非無政教,但施之失理耳。”
成語(Idiom):失理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合理;不公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理是由動詞“失”和名詞“理”組成的成語。失指喪失、丟失,理指道理、原則。失理表示事情不合理或不公正,違背常理或道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理常用于形容事情不合理、不公正,或者指責某種行為或決策違背常理或道理。可以用來批評不公正的法律、不合理的規定、不公正的待遇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理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故事。它是根據漢語詞語的構詞規律而形成的,通過把動詞“失”和名詞“理”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詞組,表示事情不合理或不公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法律對于普通人來說太失理了。
2. 這個決策完全失理,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
3. 他的做法太失理了,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失理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迷失的路上,迷失了理性和道理,因此陷入了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境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失理相關的成語,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給我批改作業的時候,把我的答案都改錯了,太失理了!
2. 初中生:我為了這個比賽練習了很久,結果卻被其他人代表學校參加,覺得很失理。
3. 高中生:老師評分的時候明明是我做得最好,卻給我最低的分數,覺得很失理。